English

徐志摩儿子不会做诗

2000-07-1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三岁夭折之徐德生 我有话说

体味亡父的感情世界

徐志摩有个儿子叫徐积锴,现已83岁。由于政治原因和个人的禀性,长期以来,对其父亲之事,不愿张扬,也很少公开露面,以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不久前,美国华文报纸《世界周刊》记者张惠媛,几经周折,打听到徐积锴住在纽约华人众多的皇后区。经再三约请,徐积锴实在推辞不过,才允一访并自己驾车前往约定的饭店晤谈。

徐积锴13岁时,徐志摩坠机身亡,由母亲抚养成人。他小名叫“阿欢”。由于是徐家单丁独传,全家上下对之都寄予厚望。出世百日,家人在他面前摆了裁缝用量身尺、小算盘、铜钱和一把笔,让他“抓阄”。阿欢看了片刻,眼睛先瞅着算盘,继而扫到尺子,最后盯上一样东西,伸手便抓起——哟,那正是徐志摩用过的毛笔。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先生喜出望外,把孙子高高举起,连连道:“又是一个读书人!我们家孙子将来要用铁笔!”这“铁笔”,是指官府重要文告上常用语“铁笔不改”。徐老太爷希望孙子从政入仕(积锴之名亦与此有关),哪里料到,徐积锴后来的生活道路,却与祖父希望大相径庭。徐志摩死后不久,他中学毕业,为便谋生,遂入交通大学念土木工程。1947年徐积锴赴美,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科技大学攻读经济和土木工程,先为土木工程师,后从商,跟笔墨生涯始终无缘。

对于徐志摩的了解,他只有点零星模糊记忆,更多是从书上得来的。他说:“我对父亲印象说不上来”,“根据书上写的,他很热情,对朋友很真心,喜欢派对”。这也难怪。他出生时徐志摩在外读书,接触不多。后来父母都去国外留学,由祖父母照顾。13岁时徐志摩就坠机身亡。但造化赐给世人的骨肉之情,使他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同情与理解。许多人认为,徐志摩的死,无异于是种“解脱”,因为徐志摩在他视为超乎生命的爱情上,已处于进退维谷,甚至身心俱疲的境地。而他又极向往能有拜伦、雪莱那样短促然诗名显扬的人生,以及那不同凡俗的死。更何况,徐志摩是那么迷恋于“飞”和“云游”,甚至还取了一个“云中鹤”的笔名。因而,有人认为,徐志摩之死,是刹那间如愿以偿,“羽化登仙”。但徐积楷却另有所见。他以一句话概括徐志摩的人生:“我觉得,我父亲命太苦!”苦什么?大概不是指徐志摩由英国带回的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,以及创作中至善尽美苦心追求的艰辛。他是别有所指的。徐积锴在美国跟父亲的老友胡适、梁实秋等人以及顾维钧、孔祥熙后人均有来往。他目睹父亲诸好友多享尽天年,备尝天伦之乐,个人感情生活也不像父亲那样历经磨难,以致酿成惨剧,感慨万端。徐积锴说,父亲几个老朋友都有女人缘,都有女朋友。他跟胡适一起吃饭,还见胡适带了美国女友来。徐积锴慨叹道:“父亲如果不死,活到八九十岁,相信还会有女人要他的”,“很多女人倾慕父亲的文采”。噫嘻,能这样善待体味亡父个人的感情世界,在人子之中,也算罕见。

60年代,正逢“文革”,徐志摩作品在内地几近绝迹。台湾虽有出版,但辗转翻印,错讹百出。为此,梁实秋愿出面编辑全集。徐积锴即专程到台湾,鼎力协助,并在美国各大学图书馆搜集徐志摩作品,历经一年艰辛,终由台湾“传记文学社”印行了全集。这位经商的土木工程师,终究还是跟文墨打了点交道,为留存徐志摩作品,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了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。

一般人只知道徐积锴,但未必知道徐志摩幼子徐德生(又叫彼得)。徐德生在1922年出生于德国,三岁就因病夭折。骨灰罐由张幼仪带回硖石安葬。墓上有梁启超题字:徐德生之墓。徐志摩坠机身亡后埋在硖石,与幼子墓原有一段距离。1998年因工程施工,要移徐德生墓。徐氏宗亲决定迁到徐志摩墓下方,并“维持原型”,以便“父子相依”。如今,徐志摩子嗣均远在异国他乡,徐志摩大概没有料到,在硖石西山,悲秋残阳下,凄风苦雨夜,是他只见过一次的幼子,日复一日地跟他那游荡的孤魂,紧相依,长相伴。

“徐志摩儿子不会作诗”

前不久,徐志摩的一位族亲送我一张徐积锴合家欢照片。当我的视线移到照片上一青年男子脸上时,神经好像被蜇了一下:哎呀,好面熟哇!搜索枯肠,终于想起了。于是搬箱倒柜,翻检资料,最后找到一张照片,那是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毕业时照的。对照着合家欢照片上那个年轻男子,我不知不觉中渐入幻境,把徐志摩脖上那黑底白点的蝴蝶领结系在那个年轻人的领下,再反复端详。上苍简直是再造出一个年轻的徐志摩!你看,那相似的分头,长型脸,同样架着黑边眼镜,隆起的鼻子,尤其那抿着的宽嘴和长下巴,简直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!我查了文字注名,才知道,这年轻人是徐志摩的孙子徐善曾。他们竟如此相像,这大概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“隔代遗传”现象吧。

由于职业关系以及对徐志摩诗艺的偏爱,我更希望徐志摩的文学禀赋也有个神奇的遗传,结果却大失所望。

徐积锴幼时“抓阄”抓的是徐志摩的毛笔,可他却拙于文墨。学生时代,他爱足球、网球,对父亲的文学事业相当疏远。他说,自己青年时“没什么特别兴趣,对文学完全不行”。成年后,看到别人写自己父母,只能“望文兴叹”,并表现出一种诚实的遗憾,说:“照理应该我来写,可是我又不会写!”在美国,他不时也读中文书,最爱的是张恨水的言情小说。他对文学的欣赏,大概只在消遣的层面;对父亲的作品,也没什么研究和深刻的理解。他沉静、平和、朴实,也无意从父亲那里得到什么真传和荫庇,他老老实实承认:“我对文学是一窍不通。徐志摩儿子不会作诗。”在美国,他甚至连“国语”也说不多,主要讲英语和上海话。

徐积锴现有一子三女一孙子。我问徐志摩侄徐嘉先生(他跟徐积锴一家有过数次接触),他告诉我:“徐志摩后人中,无从事文艺工作的”,“除徐积锴大女儿外,其余均不熟汉语,满口洋话”,而且,多是从事商业工作。回想当年,徐志摩父亲是硖石殷富能干的商会会长,一心希望徐志摩能“子承父业”,但徐志摩却偏要醉心于写那“分行的韵文”。没想到这第三代以后,又一个个跟着老太爷,走上从商的路子。这可算是另一种“隔代遗传”吧。

(摘自《传记文学》2000年6月号,陈宇文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